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 谢寿球
歌圩是壮族文化的标志,而武鸣三月三歌圩是壮族歌圩的源头。
武鸣三月三歌圩以规模宏大和影响深远而著名。三月三歌圩又叫做廖江歌圩,因为三月三歌圩位于廖江沿岸,赶歌圩的人多缘江聚集,所以历代的文人都叫三月三歌圩为廖江歌圩。廖江发源于大明山龙头峰,流经罗波镇的廖村,壮族名字叫“达娅”。(图1)

廖江歌圩的盛况在清代出版的《武鸣县志》里就有真实的记载:“踏歌之习,武缘每三月初一至初十,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韦丰华撰写的《廖江竹枝词》对廖江歌圩也有生动的描写:
春风酿暖雨初过,
青满平畴绿满坡。
试向黄林林外望,
三三佳日好花多。
胙颁真武喜分将,
食罢青精糯米香。
忽漫歌声风外起,
家家儿女靓新装。
……
韦丰华是凤林村人,村边就是廖江,因此廖江歌圩的盛况他是目击证人。他虽然是读圣人书的秀才,但对歌圩却非常赞赏。在他的笔下,三月三歌圩是一幅绚丽的壮族风情画。
三月三歌圩之所以闻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清代的思恩府知府李彦章在歌圩的中心武鸣马头镇的小陆立了个禁歌碑。他认为男女成群结队唱歌择偶有伤风化,因此下令禁止唱歌。这个情节被《刘三姐》的作者编入剧中而闻名天下。李彦章,字兰卿,福建侯官人。他担任思恩知府期间兴建阳明书院、西邕书院,倡办义学,致力于兴学育人,在壮乡做了不少好事;但是他死守儒学教条,视壮乡民俗为陋习,也做了不少禁歌之类的蠢事。李彦章禁歌之后,武鸣的歌圩却更为热闹,他的禁歌行动看来没有什么效果。韦丰华对这一贻笑千古的行为作了嘲讽:
红粉平看一任人,
江干分外有阳春。
兰卿太守曾多事,
谕禁花歌枉费神。
李彦章所立的禁歌碑后来不知去向,如果能存留于世,在全国可算是独一份的文物。
武鸣三月三歌圩的影响很大,后来成为了壮族的歌节,每年都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但是对于古骆越人留下来的这一份遗产人们多渲染其表象,对于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却少有人去考究,实际上武鸣三月三歌圩还有许多谜没有解开:
武鸣三月三歌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在三月三举办歌圩?为什么三月三歌圩的中心在武鸣的廖江流域?为什么三月三歌圩必须扫墓祭祖后才能举行?
武鸣三月三歌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历史的记载语焉不详。许多文人多以传说为据,说歌圩起源于刘三姐,产生于唐代。但也有专家据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所载的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推论歌圩的正式形成是在宋代。其实,歌圩作为骆越文化圈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应该是古骆越人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随着古骆越人原始社会文明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壮族先民的集体创意,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利作品。
李彦章把禁歌碑立在武鸣马头镇的小陆,看来三月三歌圩的中心是在小陆的骆越王庙。(图2)

武鸣各乡镇歌圩的日期并不一致,真正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是陆斡镇的那羊、共济、二塘、桥东及马头镇的各村寨。紧接其后是陆斡、罗波各村寨。所以三月三歌圩的范围是廖江(达娅)流域,从小陆的召王庙到起凤山夏黄村,日期也是从上游的三月初三到下游的三月二十五连续不断。数万人在绵延四十多公里的区域举行20多天的歌圩活动,武鸣三月三歌圩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歌圩了。
以陆斡为中心的廖江流域是骆越古国的中心区域,是骆越古国最早的古都所在地,武鸣三月三歌圩在这一区域产生、传承和发展,显然和古骆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骆越龙母文化发源地和骆越古都之谜的破解,武鸣三月三歌圩之谜便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从韦丰华的《竹枝词》所记载的清代三月三歌圩在“真武”神前供肉类和“青精糯米饭”,再分食供品,然后青年男女亮出新装赶歌圩,歌声于是漫山遍野响起的过程来看,歌圩的首要和中心内容之一就是祭祀神灵的活动。但是所供的主神并不是“真武”神,而是本地神灵“娅浦”。
“真武”也叫“玄武”,是道教神谱中脚踏龟蛇的北方大帝,因北方属水,所以“真武”神也被当作水神。宋朝的皇帝崇拜“真武”神,曾下令各地供奉“真武”神,所以壮族地区许多本地的庙宇从宋代起便多了“真武”神的塑像。这体现出了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的包容性,但也反映了官方文化对壮族文化的主导作用。据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的田野调查,历史上不管外来文化如何权威,武鸣三月三歌圩占据主祭位置的神灵还是本地的祖神“娅浦”,抬出巡游的神灵也是祖神“娅浦”,人们唱颂祭祀歌上演大戏所娱的神灵还是祖神“娅浦”。武鸣历史上的三月三歌圩实际上是骆越祖神“娅浦”的祭典,歌圩不过是祭祀活动的延伸罢了。(图3)

骆越祖神“娅浦”在各个祖神庙中有不同的称呼,在马头镇全曾村召王庙叫“娅浦”,在罗波镇罗波庙叫“佬浦”,在城厢镇邓广村板陆屯龙母庙叫龙母,在城厢镇夏黄村起凤山庙叫“娅王”,而有的村寨祖神庙牌位写成“佬浦大王”。(图4)

在武鸣县的民间传说中骆越祖神“娅浦”有一个重要的圣迹,说她曾豢养过一条叫“特掘”的秃尾蛇,这条蛇后来变成珠江的守护神“秃尾龙神”。所以民间也叫把没成为神之前的“娅浦”叫做“乜特掘”(壮语意为秃尾龙的母亲),汉语意译为“龙母”。传说“娅浦”在三月初三逝世,后来“秃尾龙”把她葬到了大明山上,每年三月初三,“秃尾龙”都要回到大明山为“娅浦”扫墓,所以骆越后裔都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为“娅浦”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并结合祭扫各家的祖坟,这就是三月三歌圩的来历。三月三歌圩真正的名称是骆越祖神祭祀节。(图5)

三月三歌圩和祖神祭祀传达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骆越人和他的后裔壮族人都把龙(蛇)当作自己民族的图腾,把龙母(娅浦)尊为祖神,把自己认作龙的传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凡是信奉龙母(娅浦),把龙母(娅浦)当作祖神的族群都是骆越后裔。龙母(娅浦)崇拜是骆越后裔重要的文化基因。
武鸣三月三歌圩的祖神祭典在上世纪50年代前是非常隆重的。主要的活动有:
一、摆祭坛做法事。在祖神庙里摆祭坛,供猪牛羊三牲和彩色糯米饭,请师公班和道公班来做大型法事,祭祀祖神“娅浦”,祭坛四周高挂各村寨送来的幡旗。
二、抬祖神“娅浦”巡游。用彩轿抬出“娅浦”,吹奏八音,师公扮“骆垌”(即戴傩面的鸟神和蛇神)跳舞开路,巡游各村寨,驱邪祈福。
三、放河灯。晚上在廖江里放河灯,河灯从小陆圩一直摆放到罗波圩。
四、演大戏。由还愿的主家出钱请戏班唱戏,一般连唱三晚,如还愿的主家多时可连唱十晚,唱戏时抬祖神“娅浦”的彩轿坐主席“看戏”。
祭祀期间,由于人流集中,自然形成了庙会集市和歌圩,祖神祭祀节既娱神也娱人,成为武鸣壮族的一个重大节庆活动。后来中央民族大学的壮族师生根据武鸣三月三祭祀祖先办歌圩的习俗倡议把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定为壮族的民族节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中央民族大学的壮族师生的倡议把三月三定为民歌节。在三月三祭祀和歌圩民俗起源地的武鸣县每年都举行隆重的三月三歌圩活动,保护和传承这一份珍贵的骆越文化遗产。(图6)(图7)(图8)(图9)




(原载于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武鸣骆越文化探秘》;作者:谢 寿球;编辑:吴芳;终审:蓝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