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大饮料起源于骆越人开辟的通海古道
多年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康养文化研究专家全方位开展古骆越人开辟向海而兴之路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发现穿越十万大山的骆越古盐道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源头,骆越人发明的茶饮保健习俗通过“西南陆上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成为风行世界的第一大饮料,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十万大山青又青,摘担茶叶送北京。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康养智库专家牵头开发的骆越防疫古茶骆浦祖茶被选送进北京,专家们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党的二十大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心意。
2025年1月19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在广西安臣文化公司骆越茶道传承工作室召开中华茶文化探源成果分享茶话会暨邕城老记者新春慰问会,分享了这一文化大餐。出席这次分享茶话会的有全国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广西日报社原副总编吴文贾,香港大公报广西办事处原主任罗保华,南宁日报社原副总编谢寿球,西部开发报编辑部原主任蓝丹等一批广西资深记者。
在骆越茶道传承工作室,记者们在广西沙盘地图上听取谢寿球先生介绍骆越人开辟穿越十万大山和六万大山出海古道的历史,观看了骆越茶道表演,品尝了有茶“活化石”之称的骆浦祖茶,体验了根据古骆越人“鼻饮”防疫的遗产开发的喷鼻防疫新产品,听取了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讲述他们不畏艰险探访骆越人出海古道,解开了中华茶文化起源之谜的动人故事。
一、中华古籍关于茶产于骆越故地的最早记载
茶原产于古骆越地,是骆越人最早发现并命名为“大”(音代)的珍稀饮料。
周朝的古籍《王会解第五十九》记载了周成王成周之会诸侯的盛况以及各方国的贡献,其中有“路人大竹”的进贡特产。学术界对“路人”解释较一致,都认为“路人”就是骆越之人,但对“大竹”是什么就莫衷一是了。有说是“大竹管”的,也是说“竹笋”的。这个解释如果较真就会发现问题:居住在南海边上距中原数千里之遥的古骆越人,为什么扛着竹子进贡中原朝廷?因为史书记载,上古之时中原黄河流域也盛产竹子,竹类产品在中原普通人家都是寻常之物。显然“大竹”不是竹子或竹类产品,那么骆越人向中央王朝进贡的“大竹”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骆越祖居地扶绥盆地有一条穿越十万大山到防城江平的运盐古道,这是古骆越人最早开创的向海而兴之路,由于种种原因,这条古道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2020年初骆越康养文化研究专家克服重重困难,自筹资金开展骆越人最早的盐道文化考察研究。参加考察的专家发现,穿越十万大山的骆越盐道是一条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古茶道。著名的有郝佐驿站古井遗址、姑辽驿站古泉遗址、印天池古骆越祭天之坛遗址、浦茶坳古寨城遗址、私盐坳遗址等。从印天池边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祭祀石礼器分析,这条茶道至少在4000年前就已经开辟了。古道驿站边上还遗存着三千年左右的栽培古茶树,据农业部的专家测定和编号的1号古茶树年龄就有2800年。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在深入考察这条古道时,发现了一个名叫“大录”的远古茶驿站,还发现了两个名叫“大路”的茶驿站。这些串珠般的茶驿站名字说明“大”不是大的意思,而是古骆越人称之为“大”(音代)现代人称之为”茶”的珍稀饮料。“竹”不是竹子。而是“麓”字的音转,“路人大竹”就是骆越人山麓中产的茶。
如今,许多骆越人后裔民族如黎族和侗族都称茶为“代”或“代”的近音“爹”“提”“体”等,这是骆越人称茶为“代”的古音遗存。福建人爱茶如命,他们也称茶为“爹”,称吃茶为“呷爹”,也保留了骆越人茶的古音。学术界有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名随主人”,也就是说谁发明的东西就由谁命名。茶最早是古骆越人发现并栽培的,因此茶的古名“大”(音代)必定是骆越人取的名字。
十万大山支脉四方岭自古以来就是野生茶资源丰富的山脉,最高峰壮语叫蕾烟泰,“蕾”意为土岭,“烟”意为乱丛,“泰”也是骆越茶的另一个音译的名字。
专家们鉴于十万大山野生茶也以骆越祖神“浦”的名字命名,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于是给“路人大竹”取了一个通俗而神圣的名字,叫“骆浦祖茶”。
二、《山海经》“神荼”的千古之谜
茶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健康保护神。
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在他的名著《论衡》引古本《山海经》记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在中华古籍中,“荼”也是茶的另一个别名,“神荼”就是具有神一般功效的茶。因为茶原产于南海边上的古骆越地,所以我们可以断定这个沧海就是南海北部湾,“度朔之山”就是茶的原产地十万大山。穿越十万大山的骆越古道确实是“万鬼所出入”的险路,当年瘴气弥漫,死人无数,因此这条古道遗留下许多以“鬼”和“神”命名的地名。古壮语称鬼为“防”,称神为“芒”(也写作“明”),“防城”也就是“鬼城”,“芒街”就是神街。上思的“明江”就是神江,“思明”就是神城,“度朔”就是通过明江的码头门户,“四方岭”就是鬼城岭。当年古骆越人开辟这条向海古道确实是以命相搏,“惊天地泣鬼神”。
古本《山海经》记述,“神荼”和“郁垒”是这条古道上能捉鬼的神人,这说明能制服“瘴气”瘟疫的“神荼”和“郁垒”是两种能当茶喝的植物。“神荼”和“郁垒”还是上古时代著名的门神。在汉代砖刻上,门神“神荼”又写作“大路”或“余与”,这都是茶的骆越古称,“路”就是“骆”,“大路”就是骆越茶。“余与”中的“余”在骆越古语中意为“药”, “余与”就是“相与鼻饮的药”。 “郁垒”中的“郁”是骆越地的古称,“垒”就是十万大山特产的垒木。“郁垒”就是骆越垒木。十万大山村落中有一种叫“天桃”的果树,高达20多米,也和古本《山海经》所记载的大桃木相似。看来骆越人在古道上喝“神荼”和“郁垒”的防疫习俗传到中原就形成了用“神荼”“郁垒”做门神驱邪安宅的习俗。
骆越康养文化专家的研究成果为民族医药的创新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我国的权威医药专家对浦茶、垒木做了全面的测定,证明浦茶、垒木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和抗病毒的高场能微量元素。广西骆越研究会的民族药专家在南宁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区开发出骆浦祖茶、骆越擂茶、骆越滴鼻液、骆越军茶等民族医药防疫创新产品,引起了北京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骆浦祖茶被选为专门礼品送上北京,广西学术界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古骆越民族鼻饮之谜
古籍记载,古骆越人有一个用鼻吸饮料的习俗,即所谓“鼻饮”。
汉代班固的《汉书贾捐之传》说:“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与禽兽无异”。这里的“骆越之人”指的是海南岛的骆越之人。
晋朝裴渊的《广州记》记载:晋兴有乌浒人,以鼻饮水,口中进瞰如故。”“晋兴”指晋兴郡,即今南宁市。
宋代周去非所撰的《岭外代答》对“鼻饮”记得更细致:“邕州溪峒及钦州村落,俗多鼻饮。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中,瓢则有窍,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入喉。富者以银为之,次以锡,次陶器,次瓢。”
历代史书对“鼻饮”多有记载,许多古代文人对这一习俗嗤之以鼻,认为是野蛮人的陋习。
但是从唐代海丝路上出水的高档次的鼻饮杯分析,鼻饮杯是为海丝路骆越后裔民族中贵族所设计,专供他们“鼻饮”使用。绝非是野蛮人的习俗。古籍也记载,东南亚许多骆越后裔民族“鼻饮”是为了防治疫病。
如今,东南亚一些骆越后裔民族还保留着古老的“鼻饮”习俗。著名基因学家李辉在老挝考察时就亲眼目睹了当地康族人用小竹管从陶罐中吸酒入鼻的场面。
近三年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骆越民族医药养生智库的专家根据骆越鼻饮防疫的文化遗产开发出了用骆浦祖茶和郁垒茶喷鼻喷眼防治病毒性疾病的产品,在临床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显著效果。如今骆浦祖茶已成为许多家庭药食两用的保健佳品。
四、骆浦祖茶的保健作用
据专家们调查,骆浦祖茶产于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命名为“广西弧”的世界独特长寿带上,富含硒、锶、锌、硅、锰、钾、镁等微量长寿元素,特别是茶多酚含量在大叶茶中位居第一,能有效地清除人体内代谢的自由基,显著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古骆越人能在瘟疫盛行的岭南繁衍壮大成为中华民族重要来源的百越族群,骆浦祖茶功不可没。我国壮医药的首席专家黄汉儒先生称赞它为中华保健第一茶。
骆浦祖茶独特的保健作用:
( 一)抗凝血作用:骆浦祖茶制品在抗凝血方面占有特殊地位。它们不论是在体内还是体外都能降低血液的凝固,作用的迅速性和效应的长期性是骆浦祖茶制品的特点。
(二)烧伤康复作用:骆浦祖茶制品能使烧伤面炎症减轻,加速愈合,因为骆浦祖茶制品能抑制血液中细胞成分的增殖及液体从血管中的过度渗出,从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上皮组织的代谢,迅速控制严重感染的烧伤面。
(三)抗炎、杀菌作用:骆浦祖茶制品抗炎药物具有副作用小、无明显不良反应、施药时间短等优点,可用于过敏性皮肤炎、牙龈炎、鼻炎和静脉炎等炎症的治疗。服用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和过敏性疾病(荨麻疹、湿疹、漆中毒等)。
( 四)抗癌作用:骆浦祖茶制品能对癌细胞的不同分裂期具有抑制作用而且不会损坏正常细胞,经常饮用骆浦祖茶可有效地预防癌症。
( 五)降血糖作用:骆浦祖茶含有钒等稀土元素,因此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能有效治疗糖尿病。
(六)抗动脉硬化作用:骆浦祖茶制品可以预防和改善动脉硬化,如改善主动脉、冠状动脉及大脑血管循环等状况。
(七)对消化系统作用:骆浦祖茶制品不仅可以促进细胞的活性,还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还有调节胰岛素细胞分泌功能的作用,使胃粘膜的出血、溃疡等损伤减少。
(八)对神经系统作用:骆浦祖茶制品对心血管病后遗症引发的记忆力衰退有康复作用。
春节期间饮用骆浦祖茶将会助你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的时光。
(作者:蓝丹 责编:蓝磊斌 三审:谢寿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