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寿球
瓦氏夫人的思想品格和军政才能是自小在靖西这一个独特的历史地理单元形成的。如果脱离靖西这一方土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文化遗存基因,就无法理解瓦氏夫人这一历史英雄人物的文化密码。
一、古道文化基因
靖西位于骆越盐茶古道与百越古道的交汇处。往东可通北部湾,往西可达印度、中亚和欧洲。往南可通古安南,往北可到古田州。古老的骆越盐茶道是古骆越民族向西迁移的主要路线,也是古骆越地稻米、盐、茶、药、香料等主要产品的贸易通道,学术界也称为稻之道或西南丝绸之路。世界第一大饮料茶和肉桂、八角等药品、香料就是从这条古道西传,茶的英语读音tea就遗存着古骆越语茶的读音。骆越古医药的文化遗产在广西骆越故地已大部分失传,但在这条古道上仍以“活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古骆越文化也沿着这条古道西传,西双版纳佛经中的稻神与佛祖的故事和西欧民间传说中的“灰姑娘”故事,就是这条古道上著名的骆越文化遗存。中亚的伊斯兰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也沿着这条古道东传。古道上至今还留下深刻的大象商队和马帮商队踩下的千古脚印。三七是古狼兵传统的军中要药,靖西的南坡乡至今仍有野生三七遗存。靖西端午药市是古道的重要文化遗存,以靖西为中心的三七产地,其所产三七沿着百越古道北运在古田州贸易和集散,因此三七也叫田七。古道上的靖西、德保等地还遗存着独特的象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瓦氏夫人自小就受到古道商贸文化的熏陶,发达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使靖西成为了重要的文化中心。中西文化的碰撞丰富了瓦氏夫人的生活,提高了她的知识水平,使她自小就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
二、边防文化基因
靖西地处中越边境,是古代安南国惦记的中华国土,明代更是边患不断。安南国番人入侵的场面在《徐霞客游记》中有过生动的记载。靖西、天等、大新等地的自治区重要文化遗产壮族霜降节就是纪念靖西湖润土司女儿岑玉音抗击安南人入侵胜利的文化遗存。远在北宋时期,壮族民族英雄侬智高抗击安南入侵的记忆就深刻在靖西、大新的边民之中。这一带侬智高的文化遗址众多,如靖西有侬智高南天国遗址,大新有侬智高建造的边防要寨城遗址等。在旧州街东南1.5公里处有一座墓园,是抗元义士张天宗的墓园。据清《归顺直录州志》记载:南宋末年,江西省广信府广丰县(今江西省上饶县地)人张天宗随文天祥抗元,因兵败,张天宗率部众300余人退到边境靖西,与当地土民—起,开发边疆,休养生息,以图反元复宋。他还把内地先进技术和文化传授给当地土民,使这个偏僻的壮族山区成为汉文化的“世外桃源”。在历代守边英雄的精神影响下,靖西成为广西边境地区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园。靖西特有的浓厚的爱国英雄历史文化,使瓦氏夫人自小就有了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具有不畏强暴抗击外侮的文化基因。
三、历史宗教文化基因的影响
瓦氏夫人姓岑,名花,这名字表明岑氏家族深受壮族花婆文化的影响。花婆是壮族先民骆越人所崇拜的生育神,传说人类是祖宗神花婆花园里的花朵,生育了孩子的壮族妇女要在床头安一个花婆神位,经常供奉孩子才能无病无灾,平安健康。靖西城内规模最大的庙宇是花婆神庙。各乡村也多花婆庙。岑氏家族以花婆的名字做瓦氏夫人的名字,寄托了家人对瓦氏夫人的愿望,希望花婆神能保佑她一生平平安安,无邪无灾。
深刻影响瓦氏夫人习武的是壮族古先民骆越人的狼兵文化。狼兵文化起源于古敫地区(古思恩府地区),壮族著名的古籍《布洛陀经诗》中有一个长篇故事长诗,叫做《唱郞汉》,在骆越古语中骆越古国的王子叫“郞”,也写作“狼”。“汉”是骆越语天鹅的音译。“郞汉”就是“天鹅大王子”。《唱郞汉》诗中记载,古天鹅大王子(郞汉)和小王子“郞祖”争王位失败,从都城逃到一个古代称为“敫”的地方,在这个强悍的“敫”部落里,天鹅大王子组织了以他王子为名的军队“郞兵”(狼兵),最后他率领“郞兵”打回都城,统一了古骆越水(也叫郁水)流域,骆越水因此在古籍中又名“驩水”(“驩”也是古骆越语“天鹅”的音译字),流传了著名的《唱公郎》(即《狼兵之歌》,还遗传了著名的狼兵藤甲军制作古藤甲的技艺。秦兵南征后,狼兵退到以桂滇越三角地带为中心的地带休养生息,征服了当地的各部落,使这一地区成为古骆越狼兵文化的中心。这一带的重要地名多以“郞”(狼)命名,如句町祭祀坛叫“岜郞”,山下的大庙叫“庙郞”,广南有六郞(骆越王)城,靖西和那坡边境有六韶山(“韶”在古壮语中也是“王”的意思)等。侬智高在这里组织“狼兵”直下田州、邕州、广州。深厚的狼兵习武文化使瓦氏夫从自小养成了“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性格。在靖西旧州有她习武的练兵台遗址,有练飞砣(抛绣球)的习俗。
(作者:谢寿球 责编 蓝丹 三审 蓝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