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大明之三:水族先民祖居大明山
根据水族民间歌谣的叙述,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邕江流域一带的“岜虽山”。后来由于战争影响,水族先民离开邕江流域,经今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溯流而上,往今黔、桂边境迁移,开始从骆越的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渐向单一民族发展。邕江流域的“岜虽山”(也写作岜是山)就是南宁市北面的大明山。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会长谢寿球在大明山西边的马山县考察时发现。水族从大明山向黔、桂边境方向迁移的遗迹斑斑可考。大明山下有一个名叫“可是”的村子,“可”在壮语里的意思就是“地方”或“角落”,“是”也写作“水”,意为“祖根”,“可是”就是“祖根的地方”或“水族祖居地”的意思。根据水族古歌记载水族是越过红水河再沿着龙江向黔、桂边境方向迁移的。马山县红水河边的金钗镇有水族分布,都安县还有一个水族聚居的村落。这条线路上沿途都有水族的村落遗存。水族的族称的意思就是来自祖山“岜虽山”的族群,水族的文字“泐虽”就是“祖根之字”。
《岭南民族源流史》介绍何燕、文波、金力等用pcr.rflp法研究由1 1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组成的y染色体单倍型频率分布,结果显示该人群的y染色体主要为南方特异的h1 1和h9单倍型,两者频率高达90.22%,尤其是h1l频率达58.7%。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其父系遗传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南方民族特征,与同为百越后裔的黎族、布依族等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有最为接近的亲缘关系。单可人、何燕等人在《贵州省少数民族百越系统的分子人类学分析》一文中分析贵州省少数民族百越系统父系遗传结构,探讨其起源及迁徙,指出: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贵州省百越系统7个少数民族10个单核苷酸位点(snps)构成的y染色体单体型,并以省内苗族为对照分析其父系遗传结构,结果显示侗族、水族集中于y染色体一snp中h11单体型,h1 l的频率分别为92.5%及58.7%,可见贵州省从江侗族、三都水族父系遗传构成相对简单。通过主成分分析,证明贵州省从江侗族、三都水族与其他的壮侗语族人群相聚。从而又印证了水族先民是古“骆越”之一支,与今壮侗语族诸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