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三. 2月 5th, 2025

骆越文化网

luoyue.net

隆安稻作文化(“那”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

谢 寿球

9月 9, 2013

一、发现了一批新的骆越新石器时代稻作标志性文化——大石铲文化的遗址。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组织的专家组对隆安县的大石铲遗址进行调查,新发现了丁当镇更也遗址、南圩镇古信遗址、乔建稻神山遗址、龙床遗址、丁当镇岜帽遗址等,确定了隆安是古骆越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的中心。
?
二、发现了栽培稻的祖先种:直立的普通野生稻。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对隆安县的野生稻资源进行调查时发现在右江、罗兴江、渌水江交汇处的右江沿江一带发现了栽培稻的祖先种:直立的普通野生稻,确认了这一地带是我国野生稻基因多样性的中心。
?
三、挖掘和推出了自治区级的隆安稻神祭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对隆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时,发现隆安县以乔建镇儒浩村和博浪村为中心的区域是古稻神祭祀民俗保存最为完整稻神纪念节庆规模最大的区域,并认定为古稻神祭活动的中心。隆安稻神祭经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挖掘整理后,获得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的高度 评价,成功申报为南宁市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四、发现了以稻神山为祭祀对象的新石器时代大型稻作祭祀遗址群。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发现骆越古稻作文化祭祀遗址——大石铲文化遗址有以稻神山为祭祀对象密集分布的特点,经对稻神山进行全面考察,发现稻神山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型“稻神”,“稻神”的“头部”到“胯部”的直线距离为682米,“头部”到“双脚”的直线距离分别为1003米和907米,“双手”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056米。大石铲祭祀遗址集中分布于“稻神”前面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而以“稻神”脚下的雷桑岭最为密集。专家们认定以稻神山为祭祀对象的稻作祭祀遗址群是全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稻作祭祀遗址群。
?
五、发现了岜娅古城。
稻神山也叫金榜山。根据《百越志》记载,金榜山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名胜,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慕名进山游览,但金榜山这个历史名胜之谜一直没有揭开。在稻神山文化考察中,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发现稻神山中的弄场是一座古城,壮语叫做“内者”,意为内城,城门壮语叫“百者”,意为城门口。城中发现了干栏遗址、岩洞葬遗址、玉女井遗址等古人类遗址,揭开了金榜山历史名胜之谜。
?
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以古稻神石雕像为标志的大型古稻作祭祀石雕塑群。
在对稻神山古稻作祭祀遗址群作进一步勘察时,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发现遗址群有整体性和功能分区的特点,每一个功能区都有标志性的石雕塑群。
最令人震撼的是发现了人面鸟头蛇身的稻神婆雕像,稻神婆雕像脸朝正东,它和正东面的岩呑大石铲祭祀坡、背负太阳升起的鸟形石山组成了一个大型的祭祀功能区,是进入稻神山祭祀区入口的标志性雕塑群。古籍《山海经》记载:“东方勾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在古骆越语中“勾”意为王,“芒”意为神,“勾芒”就是神王,人面鸟头蛇身的稻神婆古雕像的发现,说明《山海经》记载的古代神的形象并非都是杜撰。
?
七、发现了最早的古骆越文字。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专家组在稻神山古稻作祭祀石雕塑群、古岩洞葬遗址、古骨片和石片上都发现了骆越早期的刻画符号和文字,这说明古骆越人在创造稻作文明的同时就创造了文字。文字的创造是古骆越人迈进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
八、论证了以隆安稻神山为中心的古骆越水流域是中国最早的稻作文明中心。
规模化的稻作农业、大型祭祀中心、古城等大聚落和古文字的出现,表明以隆安稻神山为中心的古骆越水流域是中国最早的稻作文明中心。以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博士为首的水稻基因研究课题组在世界著名学术杂志《自然》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和驯化起源》,证明世界栽培稻起源于广西南宁周边的沿江一带的普通野生稻,以科学的证据最终证明了隆安稻作文明起源地的历史地位。
?
《自然》杂志封面
?
基因检测结果证明南宁周边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最近